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药山慈菇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药山慈菇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山慈菇能吃吗?
山慈菇,一名闹狗药、假贝母、草贝母。为百合科植物益辟坚属lphigenia indica kunth et Benth的的根。
【识别特征】多年生草本。植株高十五厘米,地下具鳞茎;地上茎单叶互生,叶片带形,基部抱茎鞘状。3~4朵小花组成顶生的总状花序,小花紫红色六瓣。蒴果成熟时黄色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草地及云南松林下。滇中及滇西北地区有分布。
【采集】秋、冬季节,采挖鳞茎,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泥土,晒干备用。
【性味归经】苦,温。有毒。归肝、胃经。
【功效主治】止咳平喘、散结止痛。
①乳腺癌、甲状腺癌、淋巴肉瘤、鼻咽癌、肺癌、卵巢癌、宫颈癌、肝癌、肝癌、皮肤癌。
②支气管炎、哮喘、痛风。
【用量禁忍】1~2克。研末服,每次2分。(图源原于网络,若有不适,通知小编拆换啊!谢谢!)。
山慈菇可以吃。山慈菇是菌类食物的一种,在日常生活中常作为食材享用,像山慈菇汤、拔丝山慈姑等。同时,它作为一种草药,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
山慈菇,别名毛慈菇、冰球子、泥宾子,来源于兰科植物杜鹃兰、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。前者习称“毛慈菇”,后二者习称“冰球子”。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,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,干燥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山慈菇主疔肿,攻毒破皮。解诸毒,蛇虫、狂犬伤。”山慈菇味甘、微辛,性凉,有小毒,归肝、脾经,具有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功效。主要用于痈肿疔毒,瘰疬痰核,淋巴结结核,蛇虫咬伤等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3-10g,外用适量。
1、用于痈疽疔毒,瘰疬痰核,发背恶疮。
山慈菇味辛能散,寒能清热。故能清热解毒,消痈散结。治痈疽,恶疮,瘰疬等,常与雄黄、朱砂、麝香等解毒疗疮药同用,如紫金锭,内服外用皆宜。
2、用于癥瘕痞块。
山慈菇有解毒散结消肿功效。近年来广泛用于癥瘕痞块和多种肿瘤。常配伍土鳖虫,浙贝母,柴胡等。
3、山慈菇有很好的化痰作用。如《奇效良方》中山慈菇和茶同研调服,治疗风痰癫痫等证。
现代药物研究表明山慈菇具有抗痛风、抗炎、抗肿瘤、抑制疤痕增殖、降压,镇静催眠协同作用。此外,本品还有解毒化痰止咳、平喘及止痛作用。
山慈菇始载于《本草拾遗》,又称为金灯花、鹿蹄草、山茨菇、慈姑、毛慈姑、人头七。来源于兰科植物杜鹃兰、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。主要分布于陕西、山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等地,通常夏秋两季采挖。
山慈菇呈不规则圆球形,少见圆锥形,顶端渐突起,有叶柄痕等,基部呈脐状,有须根痕。
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,有纵纹或纵沟中部有2~3条微突起的环节,俗称“金腰带”,为毛慈菇的主要鉴别特征;
节上有鳞叶片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,质坚硬,难折断。
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,略呈角质。气微,味淡,带黏性。
《滇南本草》中有言:“消阴分之痰,止咳嗽,治喉痹,止咽喉肿痛。治毒疮,攻痈疽,敷诸疮肿毒,有脓者溃,无脓者消。”
山慈菇属清热解毒药,在中医上有着良好的药用价值。中医认为,山慈菇药性甘、微辛,凉。归肝、脾经。具有清热解毒,化痰散结的功效。
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痈肿疔毒,瘰疬痰核,蛇虫咬伤,癥瘕痞块。一般用量为3~9克。外用适量。
1.山慈菇可与苍耳草配伍,山慈菇能解毒消肿、散瘀化痰,苍耳草能发汗,散风祛湿,二者相合,一偏于走里,一偏于走表,具有清热祛湿,化痰解毒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风热咳嗽,湿热郁肺等症;
2.山慈菇还可与青黛配伍,山慈菇能解毒消肿、散瘀化痰,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,青黛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,又能消肿。青黛偏于清热解毒,山慈菇偏于散瘀消肿,两药相配,可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,主要用于治疗上焦毒盛、咽喉肿痛的症状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山慈菇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山慈菇有什么功效与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