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叶天士医案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叶天士医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医中最好的书,是什么书?
最好的是1、经(黄帝内经),神一般的理论。
一般不一定读的懂,要不断的学习理解实践。
再下面是2、论(伤寒论),疾病的成因,转化治疗
再下面是3、(金贵要)略,某些类病的治疗。
在下面是4、集,名医的文集,某医生的实践总结。
再下面是5、案,一般医生的案例,很多医生的原始经验数据。
中医中最好的书是什么书?要说回答这个问题,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书,《黄帝内经》,《伤寒杂病论》,《金匮要略》,《千金方》,《温病条例》等等,但是中国医学自《伤寒杂病论》以后,诸多医家及著作,都是根据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因此张仲景被历史上称为医圣。鉴于此中医中最好的书当属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中华医药博大精深,歧黄至道旨趣钩深,上溯坟典、下及诸子百家,可谓翘楚辈出、佳作如山。《黄帝内经》乃歧黄之圭臬,以阴阳五行、周易术数、天人相应等学说为核心,深刻的阐释了天地人“三才”之间的辨证关系、以及辨证论治、针灸大法和理法方药权衡等,上至天文、下至地理、中合人事无不赅备。
在中医临床治疗学方面有东汉张机之《伤寒杂病论》清代叶天士、吴鞠通之作《温病条辨》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及“濒湖脉学”,清代医作《珍珠囊药性赋》和历代医家之经方《汤头歌诀详解》,莫不失为中医药学经典中的经典,亦为笔者数十年习诵烂熟于胸之作。
除此而外,诸如《周易参同契》《医宗金鉴》《本草拾遗》《证治准绳》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等等大医之作浩如繁星、不胜枚举。
综上所述可知,非一部医典可概览中医全貌。还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,医书如山勤为径,医道无涯苦探寻!
陇上歧黄传人:陈成 草书于金城•兰州
中医中最好的书,当属《黄帝内经》它包括《素问》《灵枢》各十八篇,这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证指南。历代名医大家编著的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汤头歌诀》《温病学》《针灸大全》等等,都是以《黄帝内经》为理论基础的。所以学习中医,首先要把《黄帝内经》研深学透牢记于心。在此基础上熟读历代名家专著,並勤于实践。才能成为好医生。
中国著名医派?
孟河医家,最具代表性的是费、马、巢、丁四大家。
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,丰富的临床经验,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。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,似一颗灿烂的明星,照耀在清代末年、民国初年的医坛上,流派所及,至今未衰。
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(1800-1879年)、费绳甫(1851-1914年)祖孙两人。伯雄以归醇纠偏,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,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。绳甫以善治危、大、奇、急诸诊而闻名上海。
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,至马培之(1820-1903年)呼声最高,影响最大。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,名声大振。宫廷里传出“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”的声誉。从此以后;马培之被称为“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”。
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,即是巢崇山(1843-1909年)、巢渭芳(1869-1927年)二人,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,家学渊源,学验两富,擅长内外两科,刀圭之术犹为独到。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,精内科,尤长于时病。一生留居孟河,业务兴旺,名重乡里。
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(1865-1926年)。他从马文植学,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,为上海一大名医;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,有“医誉满海上,桃李遍天下”之称颂。(见《孟河四家医集》“前言”)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叶天士医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叶天士医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